曾經為做功課而訪問尖尖影室的林生,常想去尖尖探望他,卻一直懶於行動。直到今天才突然發現,原來尖尖都開了Fanspage!! 林生比我印象中老了很多,剃光了頭。希望大家支持下這個fans page!!
附上訪問稿(簡短版)~~ 希望大家花一點時間了解一下林生的故事:)
//在高廈林立的油麻地街道中,原來隱藏著一個時間囊。善美影室,前身尖尖,由戰前已經開始營業,見證著香港六七十年代的發展。那年代,一個家庭每逢添一位新成員,到見工、畢業,都要到影樓拍一張照。人們到影樓拍照,都特地穿上最美麗的衣服,梳理乾淨,為的是拍出最好的照片。這樣興盛的年代一去不回,影樓轉向夕陽,可是在影室工作逾四十年的林國盛始終堅守影室,因為那裡是他的家。
林國盛自小家貧,家中有六兄弟姐妹。在他中四那年,因為跟朋友學在黑房裏沖曬照片,喜歡上慢慢看著一個個影像浮現在眼前的感覺。後來因為會考成績不好,在朋友的介紹下,就到尖尖做學徒,一做就是四十多年。
林國盛做了學徒後,一個月才回家一次,所以師徒關係比家人還親,而師傅的說話也就是軍令。他要替師傅倒痰罐,幫師父煮飯、掃地,在師傅休息的時候,他才可以偷偷地在黑房練習。完成工作卻不可以立刻倒頭就睡。他們先要將所有照片鋪在床上,等它們曬乾以後才能休息。
尖尖影室的第二代,林國盛的前老闆,當時願意投放很多資金到尖尖,買了很多當時來說很先進的工具和儀器,又請了學徒,規模在攝影界一時無兩。很多名人也曾慕名到尖尖,包括汪明荃,張敏等都曾到影樓留下倩影。
一九九六年,前老闆舉家移民到加拿大,林國盛決定留低接手影樓,並改名善美,取其盡善盡美的寓意。雖然名字改了,卻始終改不了師傅一貫的認真態度與純熟的執相技巧。尖尖的熟客依然到善美影相。有些舊客會帶自己的兒女來影畢業照,有些甚至還帶自己的孫兒來,影樓可謂見證了幾代人的故事。
善美現在的客人主要是舊客,很少會有其他新客人。他說:「以前有東西做會覺得很愉快,並且越做越精神,但現在我只可以等待。」
林國盛說,要曬一張好的照片,那怕是很簡單的學生照,也是很困難和複雜的,要經過很多步驟, 例如調色,執眼袋,畫眉毛等。但這個精細的,繁複的工序卻不為人所知。現今人們追求的是「平,靚,正」。
在等待客人的時候,他會聽鄧麗君的音樂,煮煮飯。 「有人說影樓是夕陽行業,以前我會覺得很抗拒,現在我明白了,它真是個夕陽行業。」
但林國盛並沒有因此而氣餒,趁空餘時間學習數碼拍攝。他有時也會用數碼相機替客人拍照,然後到附近的沖曬店沖曬。不過他覺得數碼相機雖然令拍照變得方便,但卻令相片變成純粹是一個記錄,而且很容易造成濫拍的現象。
鄧麗君的歌聲徐徐響起,「懷念你,懷念從前,啊只要南風再起…………」微黃的燈光,再看掛滿大大小小照片的影室,突然有回到六,七十年代的感覺。頭髮斑白,卻仍然精神奕奕的林國盛說他會做下去,繼續等待下去。//